在竞争白热化的医美市场,机构的品牌形象如同生命线。伴随而来的,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生存策略”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机构将“更名换壳”视为应对经营困境的捷径。当消费者投诉累积、口碑下滑,或是监管压力增大时,它们并非着力于提升服务、修复信任,而是选择“金蝉脱壳”,通过启用新名称,试图将过往的纠纷与责任一笔勾销。但长期来看,这种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透支基础上的模式,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如同饮鸩止渴,侵蚀着机构自身可持续成长的根基,最终将整个行业拖入“信任洼地”。

深度美业认为,探究这种“变形记”背后的逻辑与危害,远比罗列个案更具警示意义。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高德地图

社交平台上的一呼百应

7月15日,有消费者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一条帖子,该消费者在帖内询问是否有人一起去美瑞莎创美要说法。该消费者提到,该机构以负责退款的工作人员已经离职,没有新的工作人员对接,财务怀孕了,或者出差开会等为由推诿搪塞。该消费者表示如果有被该机构拖欠的消费者,周六一起前往该机构寻求说法。该帖发布后吸引了大量关注。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小红书

此外,该消费者的小红书账号主页均是关于她与该机构纠纷的相关帖子。其中有一段微信对话截图发布于2025年7月13日,内容是该消费者与美瑞莎创美的客服对话。

该消费者在帖子中描述称美瑞莎创美从去年到现在一直没补货,一直忽悠人要补货却一直没补。该机构表示机构在交接需要时间,又说已经在采购,但迟迟不见补货。该机构还一直恶意推销水光针,该消费者明确表示不打,但该机构还一直拿不值钱的东西忽悠该消费者。

该消费者还提到,她在上个月前往该机构签了退款协议,但是到时间后该机构依然不给退款。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小红书

退费始终难以达成

深圳美瑞莎创美(曾用名:新浩创美)的退款难题,远非孤例。当消费者试图通过签署协议寻求解决时,机构方却再次上演“拖延战术”,这不禁让人追问:如果说个别服务体验的纠纷尚存“扯皮”空间,那么白纸黑字的退款协议也沦为废纸,机构公然失信,又该作何解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签了也不退”的模式,似乎已成为该机构的核心投诉问题。

深度美业深入了解后发现,关于该机构种种问题的投诉也在一些消费维权平台上存在着。

3月24日,一位消费者在大众点评上发布了一条内容是关于其向相关部门投诉美瑞莎创美后收到的短信回复。

信息中提到,该消费者于2月24日向相关部门提出问题,该部门回复称接收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已将投诉问题反馈给商家,并要求商家配合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期间不断跟进让商家给出退费方案,但是对接退费的员工以现在不处理退费为由,一直拒绝处理,鉴于商家拒绝退费,该部门并无执法权,无法强迫商家退费。

该消费者表示,投诉至消协和市场监督部门均未解决。该消费者买完项目后怀孕了,什么都没做,不能补也不能退。

该消费者指出,在买之前该机构态度很好,买完后却马上变了脸。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大众点评

机构哪里来的底气?

如果说普通消费纠纷尚有协商余地,那么当连市场监管部门都因“无执法权”束手无策时,美瑞莎创美拒不退费的底气从何而来?

6月22日,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美瑞莎创美医疗美容门诊部。

据消费者描述,2024年8月31日该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支付2308元购买四肢脱毛服务8次,该机构未提供发票。2024年8月29日通过新氧平台支付88元购买腋毛脱毛服务6次,也未提供发票。该机构存在违约行为,两项服务各完成2次后,机构自2024年12月起以设备损坏为由拒绝服务,该消费者多次沟通均被拖延。

2025年2月,该消费者通过微信确认剩余服务次数为四肢6次、腋毛4次,于2025年4月12日签署退款协议。但该机构逾期2个月未退款,该消费者多次催促无效。

该消费者的诉求是退回剩余未做项目费用,包括四肢脱毛剩余6次1731元,腋毛脱毛剩余4次58.67元,总计1789.67元。该消费者还提到自己准备了证据清单,包括支付宝和新氧的支付凭证、微信沟通记录含剩余次数确认、退款协议照片、机构拖延退款的通话记录。

该消费者请求依法调查,督促该机构立即退还1789.67元,对违规行为予以处理。截至深度美业发稿前该投诉尚在处理中。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黑猫投诉

同样,5月13日,一位消费者投诉称该消费者于2024年9月参加了该机构的活动,预付了两支乔雅登极致。随后该消费者于2024年11月与该机构预约项目时被告知没有材料,直到2025年2月,该机构依然表示没有材料。

3月份,该消费者前往该机构签署退款协议,协议上明确说明于40个工作日内退款,但实际上,一点消息都没有,客服也不回复。该消费者还提到,查了网站发现,该机构已经改了名字,截至深度美业发稿前该投诉尚在处理中。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黑猫投诉

更名换壳真能消磨消费者的维权决心吗?

面对追问,机构对退款违约的沉默态度,与其更名换壳的行径叠加在一起,难免令人质疑。

无独有偶,5月3日,一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起了投诉。

该消费者提到,该机构原名为深圳新浩创美医疗美容门诊部。该消费者在2023年10月1号打了丝丽532的水光,花了1000多元,注射后发现脸颊一直泛红,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后来,该消费者找该机构寻求处理,该机构表示只给该消费者做两次光子,之后再出现情况概不负责。

该消费者当时以为用光子两次就会好,因为光子也能够去红。但是打完后也一直未见变好,她怀疑打了假冒产品。

该消费者后来向卫健委投诉了该机构,于是该机构又主动找到该消费者表示会帮忙修复好。随后,该机构每个月给该消费者打光子和舒敏之星修复,期间还要该消费者付钱做了一次修复,但是泛红情况还是没有解决。

今年4月,该消费者再去该机构做修复时,医院拒绝再给其修复,并要求该消费者去医院鉴定泛红情况是否是因在该机构打水光造成的。

该消费者表示,2023年做的水光导致泛红,2025年如何能鉴定出2023年的问题。该机构还说现在公司名称不一样,不是一家,不负责任正常。但是该消费者了解发现新浩创美和美瑞莎创美的股东投资人都是一致,只是换了公司名称,里面的员工换了一批而已。

该消费者认为,该机构就是想以名称不一样为借口不负责任,而该消费者向卫健局投诉也没有得到解决。该消费者希望通过黑猫投诉帮忙解决,要求商家赔偿2000元以及该消费者之前支付的费用。截至深度美业发稿前,该投诉仍显示在处理中。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黑猫投诉

机构竟以“名称不同”切割责任,甚至要求时隔两年鉴定病因,消费者维权过程中往往就是这样,一直要面对不同的举证难题。深度美业甚至看到,在诸多投诉当中,“退款”与“拖延”被高频提及,在这样的售后生态下,消费者的利益如何保障?

4月17日,有消费者在消费保平台上发起了投诉。该消费者描述称深圳美瑞莎创美,原名深圳新浩创美。该机构于2024年5月27日在微信线上收取该消费者2380元费用,包含两次黄金微针。该消费者于9月22日做了一次项目后,因新浩创美内部升级更名为美瑞莎创美,该机构表示仪器不到位一直未做。

直到今年,该消费者要求该机构退款,但是该机构各种推诿称线上不允许退款。该消费者于4月4日去线下填表格进行退款,当时前台承诺7个工作日内会有人售后联系并退款给该消费者。直到4月17日该消费者都未收到退款,该消费者电话联系该机构几次无果,只是让该消费者等待。4月17日,该机构客服表示需要40个工作日退回。该消费者的诉求是立马退还1860元。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消费保

曾涉多次广告违法

从线上缴费后服务蒸发,到线下填表退款石沉大海,“更名”成为美瑞莎创美(新浩创美)逃避责任的万能借口。但不管马甲如何更换,其“收钱不服务、签约不退款”的模式始终为消费者所诟病。

医美机构若连最基本的契约义务都放任不管,消费者权益保障从何谈起?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美容门诊部 (曾用名:深圳新浩创美医疗美容门诊部) ,成立于2021年,深圳市新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员,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一家以从事卫生为主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频繁更名、投诉缠身的企业,劣迹早已被监管记录在案。为何屡罚不止?从三次行政处罚中或可窥见端倪

2024年11月1日,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美容门诊部因广告违法行为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福田监管局处以罚款405元。该机构违反了《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和《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发布未经审查的广告内容。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爱企查

2023年2月20日,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美容门诊部因广告违法行为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罚款50520元。该机构违反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2010修订)》和《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骗消费者。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爱企查

2022年6月30日,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美容门诊部因广告违法行为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福田监管局处以罚款1000元。该机构在2022年1月1日至4月7日期间,在新氧平台发布未经审查的医疗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收钱不服务”模式频现,深圳美瑞莎创美医疗陷口碑危局?

图源:爱企查

更名换壳不是利润密码

小至405元,大至50520元,广告违法成本相较于客单价更低时,监管相关的震慑力就会受到威胁。

医美机构的生命力,终究植根于专业、诚信与消费者长期信赖。依赖“更名换壳”的生存术,本质是商业伦理的迷失与长期发展路径的短视。它制造了市场的“信任裂痕”,让消费者在一次次“踩坑”后变得愈发谨慎,也让合规经营的同行承受着“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公。行业的健康发展,亟需从“利润至上”的浮躁回归到“价值共生”的本质。

项目群
全网新项目分享交流群
扫码进群,获取最新项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