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加密世界只是年轻人的游戏?那为什么今年损失最多的,却是你爸妈那个年龄段?

2024年,加密世界的一道“黑天鹅”并非来自币价暴跌,也不是某个公链崩溃,而是——诈骗!

美国联邦调查局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IC3)在4月23日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抛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过去一年,涉及加密货币的诈骗投诉超过14万起,总损失金额高达93亿美元!**更令人揪心的是,受害最严重的群体,竟然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提交了约33,000起相关投诉,累计损失28亿美元,成了诈骗集团“收割红利”的主要对象。

而这还不是全部。整个2024年,IC3共接获166亿美元的互联网犯罪损失报告,其中加密诈骗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与2023年的56亿美元相比,一年内增长了近66%。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数据风暴,也是一场信任危机的体现——“数字养老危机”,或许正在悄然袭来。

一场AI+诈骗的暗战:生成式AI成犯罪工具

根据区块链分析机构Chainalysis的研究,2024年全球非法加密交易总额达到410亿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一涉及黑客攻击、勒索、毒品交易和诈骗。

过去的诈骗还需要时间和技巧,而如今,在AI技术,尤其是生成式AI的加持下,诈骗的“门槛”被极大降低。不法分子可以用AI批量生成钓鱼邮件、伪造合约、仿冒客服,甚至伪装为熟人进行语音视频通话。特别是在“性勒索”诈骗中,AI合成技术正被广泛用于制造虚假露骨影像,利用受害者的羞耻心理施压敲诈。

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信息战。

诈骗者的手段越来越“像真的”,普通人则越来越难辨真伪。尤其是对技术认知不强、信息来源相对单一的中老年人而言,更容易陷入骗局。

老年人“新猎场”:为什么他们成了加密诈骗的最大受害群体?

从IC3报告可以看出,**60岁以上人群的加密诈骗损失在所有年龄段中遥遥领先。**为什么偏偏是这一代人成为了“数字时代”的受害主力?

  • 财富积累较多,成为诈骗目标:这一代人通常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拥有养老金、存款、房产,是诈骗者眼中“最容易下手”的资金来源。

  • 对加密技术理解薄弱:对钱包地址、智能合约、链上转账的认知不足,容易被“伪客服”、“高收益项目”、“快速返利”类项目诱骗。

  • 孤独与社交需求被利用:一些“情感+加密投资”诈骗通过交友、熟人介绍等方式获取信任,再诱导转账。

  • 信息渠道封闭,缺乏风险预警机制:不了解行业内幕、缺乏及时预警信息,对骗局识别能力低下。

这不仅是诈骗,也是代际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问题。

加密行业该如何反击?靠工具、靠教育、更要靠智能决策

面对AI加持下的“诈骗产业升级”,普通用户该如何自保?监管虽然逐步介入,FBI也在开展“升级行动”,2024年内为潜在受害者挽回了约2.85亿美元,但显然这只是杯水车薪。

此时,更需要借助像 Mlion.ai 这样具备AI情绪识别、风险信号捕捉能力的投研助手,为用户构建第一道安全防线。

Mlion.ai可以帮助用户:

  • 实时监测高风险钱包地址与可疑项目,第一时间预警;

  • 分析空投、投资项目的链上链下数据匹配度,辨别“伪高收益”陷阱;

  • 通过AI研报系统,识别是否为典型骗局项目

  • 提供智能问答与骗局案例教学,提升用户的“信息免疫力”。

不仅仅是对个人投资者,对于中老年人群、金融从业者乃至监管机构而言,像Mlion.ai这种将AI与链上数据融合的防骗工具,正在成为对抗诈骗浪潮的关键技术力量。

明天会更安全吗?还是更难?

值得警惕的是,Chainalysis已预警:2025年可能是历史上加密诈骗案最多的一年。

这是一个“螺旋式恶性进化”的过程——技术发展带来了便利,也给了犯罪者前所未有的能力。尤其在AI大模型进一步普及、成本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任何一个不法分子,只需订阅几个AI工具、复制几个脚本,就能批量运作诈骗业务。

而这,恰恰是对我们这个行业最严峻的考验。

结语:

93亿美元的损失,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是无数家庭的血汗,是老年人晚年的尊严,是整个加密行业“信任危机”的警钟。

不要等到受骗之后才反应过来,风暴已经来了。

唯有通过AI技术的主动预警、链上数据的深度监控、投资者教育的全面提升,我们才能在这个快速演化的加密战场中,真正守住信任、守住财产、守住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